各區市人民政府、人民法院、總工會,市政府各部門: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要求,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依據山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8部門《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實施意見》(魯人社發〔2021〕15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經市政府同意,現就有關貫徹落實意見通知如下。
一、依法規范勞動者權益保障責任
(一)規范合法用工形式。指導和督促企業依法合規用工,企業與勞動者符合確定勞動關系情形的,應當依法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支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勞動者訂立電子勞動合同。從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但后訂立的勞動合同不得影響先訂立勞動合同的履行。(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參加單位:市直各行業主管部門)
(二)規范其他用工形式。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貨車司機、互聯網營銷師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與企業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但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以下簡稱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企業應當按照通用示范文本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協議,合理確定企業與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個人依托平臺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從事自由職業等,按照民事法律調整雙方的權利義務。(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中院,參加單位:市直各行業主管部門)
(三)規范合作用工形式。平臺企業采取合作用工方式組織勞動者完成平臺工作的,應選擇具備合法經營資質的企業,并對其保障勞動者權益情況進行監督。平臺企業采用勞務派遣方式合作用工的,應依法履行勞務派遣用工單位責任。平臺企業采取勞務外包、加盟協作或其他合作用工方式的,勞動者權益受到損害的,應依法承擔相應責任。(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中院,參加單位:市直各行業主管部門)
二、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勞動權益
(四)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益。落實公平就業制度,消除就業歧視。企業招用勞動者不得違法設置性別、民族、年齡等歧視性條件,不得以繳納保證金、押金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不得違法限制勞動者在多平臺就業。(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中院,參加單位:市直各行業主管部門)
(五)維護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權益。督導企業以貨幣形式向提供正常勞動的勞動者按時足額支付不低于我市最低工資標準的勞動報酬,不得克扣或者無故拖欠。引導企業建立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機制,逐步提高勞動報酬水平。依托平臺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關聯單位,應當依法承擔本單位員工勞動報酬支付主體責任;關聯單位與員工確認勞動報酬后,可委托平臺企業支付。關聯單位發生違法克扣、拖欠勞動報酬行為的,其不良行為記錄依法依規同步納入信用管理。(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中院,參加單位:市直各行業主管部門)
(六)維護勞動者休息休假權益。督促企業落實國家關于職工工作時間、全國年節及紀念日假期和帶薪年休假等規定。推動相關行業明確勞動定員定額標準,科學確定勞動者工作量和勞動強度。業務飽滿時,在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人身健康權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延長工作時間,但不應超出法定加班時限;業務清淡時,可以采取集中放假、輪崗輪休和待崗培訓等方式,盡量做到少裁員或者不裁員,促進就業穩定。(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市直各行業主管部門)
(七)維護勞動者勞動安全保護權益。指導企業健全并落實勞動安全衛生責任制,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標準,存在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必須做好新建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三同時”、職業病危害定期監測、接害職工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等工作。指導企業牢固樹立安全“紅線”意識,不得制定損害勞動者安全健康的考核指標;指導企業嚴格遵守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加強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配備必要的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和勞動防護用品,及時對勞動工具的安全和合規狀態進行檢查,加強安全生產、職業衛生、交通法律法規教育培訓,重視勞動者身心健康,及時開展心理疏導。督促企業強化惡劣天氣等特殊情形下的勞動保護,最大限度減少安全生產事故和職業病危害。鼓勵平臺企業通過購買人身意外、雇主責任等商業保險,提升平臺靈活就業人員保障水平。(牽頭單位:市應急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公安局,參加單位:市直各行業主管部門)
(八)維護勞動者參加社會保險權益。行業主管部門督促企業依法為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繳納企業職工社會保險,鼓勵靈活就業人員以個人身份在就業地或戶籍地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組織引導未參加職工基本養老、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靈活就業人員,按規定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企業要引導和支持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根據自身情況參加相應的社會保險,做到應保盡保。嚴禁以戶籍地作為靈活就業人員參保限制,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可按月、季、半年、年繳費,繳費基數在當地個人繳費基數上下限范圍內自主確定。按照國家部署,以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等行業的平臺企業為重點,推進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醫保局、市稅務,參加單位:市直各行業主管部門)
(九)維護勞動者民主協商權益。企業制定修訂平臺進入退出、訂單分配、計件單價、抽成比例、報酬構成及支付、工作時間、獎懲等直接涉及勞動者權益的制度規則和平臺算法時,應充分聽取工會或勞動者代表的意見建議,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資料,開展集體協商,并將結果公示。督促企業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共同做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維護工作。(牽頭單位:市總工會,參加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直各行業主管部門)
三、優化提升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
(十)優化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創新方式方法,提供免費公共就業服務。市、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立健全靈活就業崗位信息庫、人員信息庫和線上求職招聘平臺、線下靈活就業專場招聘平臺,加強崗位征集,動態發布靈活就業供求信息。通過網絡、微信、電話、短信等方式,精準推動“崗位找人”,切實為各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多元化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創業培訓、薪酬信息等服務,為企業提供便捷化的招工用工、勞動保障、稅收、市場監管等政策咨詢服務。(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參加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稅務局)
(十一)優化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持續提升適合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水平,優化完善社保經辦網上辦事功能,為新就業形態企業提供人員增減、基數申報、繳費核定等便捷服務;探索建立新就業形態等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統一服務平臺,優化參保人員參保、個人權益、個人賬戶查詢打印功能,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提高待遇領取和結算等經辦服務便捷度,更好保障參保人員公平享受各項社會保險待遇。(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醫保局、市稅務局)
(十二)優化職業技能培訓服務。進一步創新職業技能培訓方式,積極推進“互聯網+職業培訓”,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技能培訓提供便利。落實國家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按規定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暢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稱申報評價渠道。鼓勵企業為勞動者建立技能成長通道,引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學習技能、提升技能,走技能成才之路。引導有條件的企業承擔行業技能培訓任務,推動行業技能勞動者素質整體提升。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技能提升和就業促進項目試點,加大對試點企業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力度,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參加單位:市直各行業主管部門)
(十三)優化城市建設綜合服務。加快城市綜合服務網點建設,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集中居住區、商業區設置臨時休息場所,解決充電、飲水等難題;加快推進城市公共停車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立體停車、智慧停車,緩解停車難;進一步提升城市公共廁所便民服務水平,緩解如廁難,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工作生活便利。(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
(十四)優化文化教育供給服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完善以居住地為主的入學政策,保障符合條件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子女在常住地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推動公共文體設施向勞動者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牽頭單位: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體育局)
四、建立健全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機制
(十五)健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是穩定就業、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各區市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切實做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各項工作。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改革、教育、公安、住房城鄉建設、城管、交通運輸、文化和旅游、衛生健康、應急管理、市場監管、體育、醫保、稅務、人民法院、工會等部門和單位要認真履行職責,強化工作協同,將保障勞動者權益納入數字經濟協同治理體系,建立平臺企業用工情況報告制度,健全勞動者權益保障聯合激勵懲戒機制。(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直各有關部門)
(十六)健全工會組織維權機制。積極吸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加入工會。暢通勞動者入會渠道,綜合利用多種線上手段,積極推進“互聯網+工會”建設。加強對勞動者的思想政治引領,引導勞動者理性合法維權。監督企業履行用工責任,維護好勞動者權益。積極組織開展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協商活動,著重就行業計件工資單價、勞動定額標準、最低工資、勞動保護、休息休假等內容開展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或協議,推動制定行業用工規范和勞動標準。(牽頭單位:市總工會,參加單位:市直各行業主管部門)
(十七)健全法律援助和爭議調處機制。各級法院和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機構要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辦案指導,暢通裁審銜接,根據用工事實認定企業和勞動者的關系,依法依規處理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案件。強化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案件分類處理,提高調解仲裁辦案質量和效率。各類調解組織、法律援助機構及其他專業化社會組織要依法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更加便捷、優質高效的糾紛調解、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牽頭單位:市中院、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十八)加大部門聯合監管力度。各級交通運輸、衛生健康、應急、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要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對發現侵害勞動者權益或整改工作不利的企業,要及時約談、警示和查處。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督促企業落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責任,加強治理拖欠勞動報酬、違法超時加班等突出問題,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對違反法律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牽頭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參加單位:市中院、市直各有關部門)
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工作是穩就業、保就業的重要舉措,是支持新就業形態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各區市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全面加強政策宣傳,努力營造良好環境,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增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榮譽感,確保各項勞動保障權益落到實處。
煙臺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煙臺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煙臺市教育局 煙臺市公安局 煙臺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煙臺市城市管理局 煙臺市交通運輸局 煙臺市文化和旅游局 煙臺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煙臺市應急管理局 煙臺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煙臺市體育局 煙臺市醫療保障局 煙臺市中級人民法院 煙臺市總工會 國家稅務總局煙臺市稅務局
2021年11月8日